首頁 資訊 韓劇 陸劇 日劇 台劇 泰劇 綜藝
觀看曆史

他朋友都是天王天後:沒物慾,所有錢只做一件事 加载评论...
一條博客 2023-05-28 12:36

姚謙,

是華語樂壇黃金年代的金牌詞作者、製作人,

李玟、王菲、庾澄慶、林憶蓮、劉若英

都跟他有過深度合作。

在流行音樂界忙碌了大半輩子,

現在的他笑稱自己是「一個過氣的音樂人」,

處於半退休狀態的姚謙,

把所有的熱情都投入了

至今已歷經30年的愛好——藝術收藏。

姚謙在台北的家中

北京、台北兩地來回跑的日子,

姚謙過了二十幾年,

兩個城市的家裡,

姚謙都掛滿了自己多年來收藏的畫作。

秋冬時節,他住在台北市郊

山中的4層小別墅里,

陪伴他的有潘玉良、常玉、

安東尼·葛姆雷、喬治·莫蘭迪、

還有劉野、劉小東、徐悲鴻......

都是美術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。

春夏之際,他則住在北京望京

798藝術區旁的一個老公寓房裡,

被風格年輕的中國藝術家作品包圍:

孫一鈿、董大為、孟思特………

騎車15分鐘,

便幾乎囊括他日常的所有活動

——出門買花買菜、去798看展、

去藝術家工作室串門、逛書店。

5月,我們造訪了他北京與台北的家,

與他聊了聊他的「雙城記」生活。

姚謙接受一條採訪

在見到姚謙之前,我們其實很難想象他作為一個著名的音樂人,看過華語樂壇黃金年代的大風大浪,合作過像李玟、蕭亞軒、王菲、庾澄慶、劉若英這麼多標杆式人物,竟會這麼平易近人,生活貼地。

「以前我做音樂管理者,如果碰到歌手的演唱會,就看天吃飯——希望別下雨,希望進場秩序好,演出過程中所有的技術別出安全問題,然後就等在前台看。」姚謙回憶起以前十幾年在世界各地到處跑,幾乎沒有空閑日子的生活,很是感慨。

姚謙與合作過的歌手,由左到右上至下分別為:江美琪、李玟、蕭亞軒、袁泉、林憶蓮

「我現在已經退休了,今年到現在已經5月了,我都還沒有正經地干過音樂的活,所以我說我過氣了。」姚謙半開玩笑地跟我們說,自己是個「退休老頭兒」。

但是實際上,他才剛剛和正當紅的歌手陳粒合作了一首《短歌》,正是中國詩詞界最後一位「士」 ——葉嘉瑩女士紀錄片的主題曲。

前幾年大火的紀錄片《我在故宮修文物》中的主題曲,也是他們倆共同創作的詞曲。

姚謙在陳粒演唱會的後台

「陳粒是我近期合作比較多的歌手,她的音樂實驗性很強,也有一種記錄片的精神性,我特別喜歡。」姚謙告訴我們現在他接音樂類的工作,完全隨心,有挑起他興趣的,他才會接。

「去年我做了一個作品,現在還沒發表,是跟劉敏濤合作的。我覺得她特別有意思,她是學院派系統的演員,但是又想唱歌,所以怎麼去定義她的聲音就成了一件有趣的事。」姚謙笑著說。

姚謙在台北的家

當我們問到他如何從一個音樂人跨界成了一位資深藏家,姚謙哈哈一笑——「你是不知道我以前有多單純,都不知道原來我是可以把畫買回家的。」

他告訴我們,其實從90年代開始,他就有了可觀的版稅收入,但是當時也沒什麼理財的觀念,錢就在那兒原封不動地放著。

姚謙在台北的家

直到有一天,他跟朋友本來約在誠品書局見面,結果朋友因為自己要遲到,就告訴他書局那邊剛好有一個蘇富比的展覽,讓姚謙去看看打發時間。

「我當時一看價格,誒我買得起啊,但是為什麼有兩個價格,然後我就憨憨地去問展覽的負責人,才知道這是拍賣的一個估價區間。」於是第二天,姚謙人生中第一次在拍賣現場舉牌,拍得了藝術家劉奇偉的作品。

姚謙在家中看書

買了第一張畫之後,他整個閱讀的方式都改變了。

他開始瘋狂地找書看,在台北私立美術館的圖書館翻讀舊時的美術雜誌,看西方藝術史,看20世紀和亞洲的整個遷移史。

「我最早非常迷20世紀的印象派,巴黎畫派,也愛關注女性藝術家,因為她們在當時是弱勢的。」從姚謙的收藏和閱讀習慣中,我們也能感覺到他是一個充滿了溫度和共情力的人。

姚謙在北京的家

我們在去姚謙北京的家之前,就聽他說家離798藝術區很近,我們沒什麼概念,以為北京的「近」,大概是30分鐘車程以內。等到真的去了那兒,才知道是真近——騎車15分鐘。

「我常常形容這個家是我在北京的一個書房,房子大概110平左右,就是一個大廳,一個廚房,兩個卧室,大一點是主卧室,小的是客卧室兼書房。」

姚謙家門口的林蔭道

姚謙在家附近的望京公園

房子其實是租的,並不是買的。「之前15年的時候,我剛好有個顧問的工作在這邊附近,我又一直要住在附近有公園的地方,小區前面那條林蔭大道我也特別喜歡,所以就這麼樣住下來了。」姚謙說。

也是因為和房東很投緣,就簽了一個非常長期的租約,從16年一直住到現在。

姚謙家剛進門的灰牆

家中進門處正對著一麵灰牆,上面掛著三幅畫,留白了大片的灰色牆面。

「這邊之前我掛滿了畫,平均最高紀錄可以到二三十幅,最近我突然想要有一點空白感,發現我的灰牆也挺漂亮的。現在整個客廳里的畫大概維持在10幅左右。」

郭隆耀,《黃金屋-刺玫》,2019

客廳的黑色主沙發後方,掛著一件大幅的作品,是從甘肅高安天水附近一個小鎮中走出的青年藝術家郭隆耀的作品。畫面中西北跟土地極強烈的關係撲面而來,村落中每家每戶都很相似的黃土房子,遮陽的布簾半掛著,黃沙土地上,綠色的植物長得很兇猛。

「我特別喜歡這幅畫,看著畫的時候,我甚至都會聯想到我在那吃他們的大碗面 ,旁邊的村民講話聲音此起彼落。然後我突然回到自己小時候的記憶里——我住在台灣眷村,村子里跟我一起打彈珠那個女孩特別凶,然後覺得特別感動。」

姚謙說自己的收藏都是跟生活、旅行、閱讀有關。而這幅畫剛好對應了他好幾段在新疆、河南、甘肅這些地方的旅行記憶。「有時候追劇追累了,我就會坐下來看這張畫,回憶起我在西北的黃沙,乾燥的空氣,濕紙巾一擦臉就全是灰,突然有點想念。」

董大為,《風景畫像之紀蘭大約 03》,2022

一開始我們都以為這幅畫是姚謙卧室的門,仔細一看才發現這是一幅畫在老住宅木頭門框上的風景畫,姚謙似乎特別擅長發掘這種極具敘事性、表演性的藝術家。

「這一件作品我在去年展覽看到之後就一直念念不忘,以前的這種門上面可能會掛月曆,董大為就用西方古典的形式來論述,就像達芬奇畫的《蒙娜麗莎》身後的風景畫。綠色門框的處理特別迷人,它的斑駁是畫出來的。」姚謙告訴我們。

季大純,《覆蓋的畫面》,2017

季大純,《灰色山水》,2021

季大純的這兩幅小尺幅作品,是姚謙最新收的。季大純與劉小東、蔡國強都是同一個時期的中國當代藝術家,但是他們走向了完全不同的方向,用各異的眼光看待世界的變化。

「我個人特別喜歡季大純,他雖然沒有很好的拍賣記錄,但一直風格都非常穩定。他本人喜歡聽相聲,愛讀民國初期的書,生活裡面有一點點懷舊,所以他的作品里既有古韻,又有當下中國男性的幽默感在裡頭。」

姚謙一直有個習慣,愛把最喜歡的畫掛在自己的卧室。面積不大的卧室,大大小小地掛了十幾幅畫。「我希望天亮了,睜開眼我喜歡的幾張畫在眼前。」

在床頭的掛著一組畫,有點小小的主題性。兩幅最大的作品,分別是國內70、90兩代很受關注的女性藝術家夏俊娜和孫一鈿的作品。

張業興,《Hunting in Dreamland-2》,2016

正對著床頭,張業興的《Hunting in Dreamland-2》中,再次出現了門的意象,老公寓樓里房間的牆跟門口之間有一道光,大塊橘紅色的門粗獷厚重,充滿了東北藝術家的那種男性荷爾蒙的感覺。顏料是沉重的,但那道光卻是輕盈的。

「這個藝術家本人其實特別斯文白凈,內向又靦腆,跟他的作品有很大反差,而這種衝突是很迷人的。我常常覺得,看一本書、一部電影,欣賞一幅畫作,是看到他人如何面對生命的通道。也許他跟你不同時代、地域,而他看待世界的差別,對於觀者來說,是一個很好的人生的體會。就像我,我永遠不可能變成一個女性,但是我可以通過藝術的眼睛去聽、去看。」

姚謙在家聽書,自己做咖啡

一說到「聽」,姚謙顯得很興奮,「我最近每天早上起來,大概有1.5個鐘頭的時間在都聽英文課,夏鵬先生逐字導讀林語堂寫的《蘇東坡傳》,邊聽邊打掃。以前這個屋子我請保潔阿姨幫我打掃,現在不用了,我都自己打掃哈哈。」

以前忙工作,現在處於半退休狀態,可以自己安排生活了,他就盡量減少在路上花的時間,減少這種無謂的消耗。

姚謙在家樓下騎車

「我非常認同『15分生活圈』,生活的大多數需求,從實體需求——我要吃什麼、用什麼,到精神需求——我要安靜地看書、看展、去公園,都應該在15分鐘的路程之內解決。」買生鮮蔬菜,姚謙就去到小區門口的攤位,最遠的距離是買花,一個星期去一次,騎車大概1個半小時。

「這兩年我開始騎自行車,一般約朋友午餐都是在周遭15分鐘騎車就可到的,只要離開這個範圍,我就說會跟朋友說『請你來接我』,大部分時間他們都配合我這個『怪老頭』。」姚謙笑說。

姚謙與歌手江美琪在UCCA尤倫斯展覽現場

作為一個狂熱的藝術愛好者,他平時也少不了到798藝術區看展覽。「我騎車到798就真的是15分鐘。因為真的太近了,很多同期開幕的新展,我不會一次全部看完,看了也消化不了,每次就騎車15分鐘,看完一個展就回來,回家繼續看書或者聽聽播客。」

姚謙最喜歡的美術館,還是老牌藝術機構尤倫斯,「因為它的展覽夠深刻夠好,就連之前這麼『俗氣』的畢加索展覽,他們都能從藝術家每個階段的轉變入手,而不是告訴你『這畫有多貴』。」

我們跟著姚謙一路去了尤倫斯,跟拍他和一群朋友結伴去看展,結果展館的導覽工作人員連聲說自己要「失業」了,因為姚謙跟朋友介紹起展覽起來頭頭是道,簡直可以直接開講座。

姚謙在藝術家薛若哲的工作室

姚謙的「愛學習」還體現在探訪藝術家的工作室這件事上。

我們又跟隨他去了藝術家薛若哲在798附近的工作室,整整一個鐘頭,姚謙的提問就幾乎沒停過。「我去藝術家工作室,提出了一些問題,那些問題不是質詢,而是』我沒看明白,請你教教我』,這對於我來說是很大的樂趣。」

姚謙在台北的家

姚謙這種對生活中細節的捕捉,以及對細膩柔弱之物的偏愛,在他台北的4層小別墅中顯露無疑。

整棟房子400多平米,從一樓到二樓樓梯邊,都是關女性的肖像,細節刻畫生動,描繪筆法溫柔。

姚謙家中的樓梯間

尤其搶眼的是樓梯間,一邊是書櫃,一邊掛滿了畫。

「因為樓梯是每天生活必須經過的地方,我每天在這上上下下,自然要放最需要的東西。」姚謙說。

瑪麗·羅蘭索(Marie Laurencin),《Les bergères》

其中一幅瑪麗·羅蘭索(Marie Laurencin)從未曝光過的作品,最近受到了世界上擁有最多印象派作品——巴恩斯基金會(Barnes foundation)的青睞。

去年年初,佳士得倫敦的專家打電話告訴姚謙,他們要在今年的10月份辦一個大型的瑪麗·羅蘭索回顧展,想要借他的那幅畫。

瑪麗·羅蘭索(Marie Laurencin)照片

「我一直覺得羅蘭索是個被嚴重忽視的藝術家,當時傳言她是私生女,又號稱她是畢加索的情人,晚年她又畫了很多商業的繪畫,所以一直在藝術史中處於邊緣的位置。」姚謙當時看到這幅畫的時候,它被掛在角落,價格也不高,他覺得喜歡便買了下來。

他還特地去研究了這幅畫的收藏歷史,想知道背後發生了什麼故事。

「這張畫很簡單,只有兩個收藏家,某人傳給女兒,他的女兒是一位芭蕾舞者,後來成了攝影師,單身了一輩子,還和當時文藝圈的幾個重要人士都有互動。」

一樓的空間是四通八達的,極為通透,四面都有窗,能看到大約40平米的小院落,綠色的植被蓬勃生長,像是一個大公共空間,姚謙可以一個人自由地在沒有任何分割的客廳、廚房和餐桌之間行走。

在廚房區域,姚謙只用了藝術家宋冬的一件老木頭製成的裝置作為隔斷。

「我通常會把窗子全都打開,通風很好。家裡幾乎不用開空調的,有點溫度的風吹進來,比吹空調冷氣舒服多了。」

姚謙家中的餐廳

一樓掛的作品則跟風景跟靜物有關。古典風格的彼得·保羅·魯本斯(Peter Paul Rubens)、柴姆‧蘇丁(Chaïm Soutine)、老揚·勃魯蓋爾(Jan Brueghel the Elder)與小院子里的景色形成了有趣的呼應。

「院子就像個小小的伊甸園,我還種了一棵單瓣梔子花樹,放了一件藝術家安東尼·葛姆雷(Antony Gormley)的雕塑作品。」

姚謙家中小院子與安東尼·葛姆雷的雕塑作品

姚謙說自己第一次現在看到大藝術家安東尼·葛姆雷的作品,是2002年在北京天安門博物館展出的《亞洲土地》,這麼多的紅土小人,一下子把姚謙給嚇著了。「怎麼會有人這麼做藝術?」他心想,但葛姆雷從此給他留下了極深的印象。

2012年,在上海一個藝術博覽會上,他看到常青畫廊有一件小小的葛姆雷雕塑,「那時候常青畫廊才落地中國第二年,我就收了那件小的,因為之前那些大的都太貴了,買不起。」

姚謙在2012年買的安東尼·葛姆雷的小件雕塑作品,是其中一件原始版本,非常珍貴

姚謙不曾想,他竟是常青畫廊代理的葛姆雷作品在中國範圍內的第二個買家,他又是公眾人物,於是成功引起了義大利畫廊老闆Mario的注意,還邀請他去義大利玩。

「你知道嗎,我第一次被同性親吻就是 Mario。當時介紹認識的時候他沒有握手,直接就抱著我在我臉頰親了一下,我當時人都傻了,特別尷尬。」姚謙說起這件事,忍不住哈哈大笑。

「但是後來我們很快就熟了,在義大利的時候,他經常飯吃到一半就會唱歌,是真的很認真地唱歌,我當時就覺得,從事藝術的人都太可愛了。」

姚謙家中的書房

家中三樓的書房,是姚謙每天呆的時間最多的地方。

挑高5米的牆上被密密麻麻掛滿了大小不一的畫,另一邊是一面巨大的落地窗,滿地都是書。

「三樓其實還藏了我的卧室、衣帽間、浴室。經過巧妙的設計,整個空間很『迂迴』——從衣帽間看不見我的床,浴室看不見我的書房,像是『捉迷藏』一樣。」姚謙說。

姚謙家中的卧室

儘管台北的房子很大,姚謙的卧室卻只有十幾平米。「因為我喜歡睡在小小的空間里,更有安全感。」他說。

床尾的牆上掛的都是些小畫,卻是姚謙私心裡的最愛,所以這面牆上掛的作品幾乎不怎麼會變動。「我捨不得離開我的那幾張常玉,睜開眼我就想看到。」

姚謙台北家中的外觀

姚謙說他也經常會打開自己的家門,讓台灣的年輕藏家進來看看他和藝術是怎樣一起生活的。

「台灣和大陸很大的不一樣就是,藏家的交流比較少,這對於年輕藏家來說其實是很不友好的。所以我還是想要跟他們分享,不是傳授,是分享觀點,分享經驗。」

姚謙台北家中掛畫

「近些年,台灣有很多所謂的『二代藏家』,這跟大陸前幾年很像,他們都很有購買力。而近期的變化是,很多年輕人他不再那麼快速地買,而是真的帶著自己的觀點,去一些小畫廊里搜羅素人藝術家的作品。」

姚謙說自己就是特別喜歡一些很小的畫廊,有獨立性和觀點性,讓他能夠在裡面「淘寶」。「高價排行榜的那些名流藝術家越畫越糟,然後國際大畫廊可能又不斷地去推他們,我對這種現狀其實蠻厭煩的。」

姚謙在逛書店

在採訪中,姚謙不止一次地跟我們強調閱讀對於他的影響,和對收藏的重要性。「所有的藝術的收藏,其實就是你的生活,你閱讀的結果。」

而不同的藝術家在作品中表現出的魅力,也會讓他沉迷其中。

「我可以像『渣男』一樣同時迷戀很多藝術家,在收藏裡面就是有這個樂趣。」